“在烈火和热血中永生”——“铁军”军长叶挺

发布时间:2023年05月10日 来源: 作者:

       叶挺,毛泽东主席曾称其为“共产党的第一任总司令”,1896年生,广东惠阳人。叶挺原名叶为询,与启蒙老师陈敬如师生感情深厚,陈敬如取“人要上行、叶要上挺”之意,寄望其挺身而出、拯救中华,为他改名为叶挺。

       叶挺192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曾任新四军首任军长,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、广州起义等。1941年1月,叶挺被国民党反动派囚禁,1946年才重获自由,但在随后乘飞机前往延安途中,因飞机失事,不幸遇难。1989年11月,经中央军委确定,叶挺被冠以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”的称号。2009年9月,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,叶挺被评为“新中国百位英雄模范人物”之一。

“在烈火和热血中永生”——“铁军”军长叶挺

(叶挺像)

战功赫赫,所向披靡

       叶挺出身于广东惠阳的贫寒农家,自幼刻苦求学,民国元年入黄埔陆军小学,1916年以优异成绩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,与顾祝同、薛岳等同为第六期学员。毕业之后,年仅25岁即任孙中山先生警卫团二营营长,陈炯明叛变之时,叶挺率部下拼死冲杀,保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。

       1924年,叶挺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,于同年底经聂荣臻、王若飞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学成归国,叶挺担任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独立团团长,隶属国民革命军第四军。北伐战争中,叶挺率领独立团多次担任先锋部队,在汀泗桥、贺胜桥、攻打武昌城等战役中,攻城略地,所向披靡,立下赫赫战功,为第四军赢得“铁军”称号,也为自己赢得了“北伐名将”的美誉,而立之年就已名扬四海。

“在烈火和热血中永生”——“铁军”军长叶挺

(叶挺的纪念雕像)

       1927年,国民党叛变革命,大革命遭遇失败,面对一片白色恐怖,叶挺坚持自己的政治选择,继续为信仰而战。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的领导下,8月1日,叶挺率部与朱德、贺龙、刘伯承一起,发动南昌起义,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。

流亡海外,生活艰难

       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后,国民党反动派在广州掀起白色恐怖,到处搜捕共产党人。叶挺辗转抵达莫斯科。但因受到诬陷和指责,脱离了党组织,在海外流亡数年。在1932年秋天,满怀抗日救国的激情,偕夫人李秀文回到澳门,结束了5年的流亡生涯。

       国民党高级将领获悉后,纷纷邀他协力共事,并许以高官厚禄。他都断然回绝,宁愿过清苦的生活,也不愿为国民党做事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叶挺接受周恩来的建议,主动通过陈诚向蒋介石请求,由他出面将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组建成新四军。

严守节操,志不可夺

        1941年1月,国民党悍然制造“皖南事变”。叶挺临危不惧,率部与国民党军队血战七天七夜。为挽救余部,叶挺决定以一己换部下,只身前往奉派谈判,结果遭遇当局的无理扣押。皖南事变后,叶挺陷入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囚禁生涯。面对国民党的威逼利诱,他始终一身正气,不为所动。在狱中,国民党特务问叶挺“出狱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?”他回答说:“我将来出去第一件要办的事,便是请求共产党恢复我的党籍。”叶挺自称“六面碰壁居士”,在重庆监狱中写下气壮山河的《囚歌》,将他的雄心壮志和永不屈服的精神展示得淋漓尽致。

       1946年经党组织全力营救,叶挺重获自由。出狱后的第二天,他便致电党中央,请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,但在飞往延安的途中,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。毛泽东主席在《解放日报》上发表悼词:“为人民而死,虽死犹荣”。

“在烈火和热血中永生”——“铁军”军长叶挺

(叶挺《囚歌》手迹)

       “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”叶挺虽然没有看到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,但他留给后世的“不怕牺牲,不屈不挠,坚持信仰与真理,视死如归”的叶挺精神将永不磨灭并永远传承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