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1日,小朝阳们早早奔赴海南省博物馆,开启了一场意义非凡的讲解之旅。他们穿梭在博物馆的展厅,用所学知识,为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述一段段历史故事,将历史的厚重感传递给每一位听众;从古老的文物中,触摸历史的脉络;在讲解的过程里,收获成长与满足。
这次经历,不仅是对知识的输出,更是一场自我提升的修行。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机会,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探索,在讲解的舞台上绽放光芒!



博物知史
在本期,“小朝阳”特别为大家介绍两件海南省博物馆的与蛇相关的珍贵文物——“朱庐执刲”蛇纽印和黎族蛇形道公用具,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,更是海南文化的重要符号。
朱庐执刲印是一枚银质方形印章,出土于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。印钮是一条蛇,蛇头微微上扬,蛇身布满精美细密的花纹,印面铸有阴文篆书“朱庐执刲”四字,工整严谨,制作精致,造型奇特,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。
“朱庐执刲”四字蕴含深厚的历史意义:“朱庐”是地名,而“执刲”则是爵位名。汉武帝元封元年(公元前110年),海南岛设置了珠厓郡和儋耳郡,后经多次行政区划调整,至汉元帝初元三年(公元前46年),改朱崖郡为朱庐县,属合浦郡。执刲又称执圭或执珪,圭是古代贵族朝见帝王时所持的玉器,执圭是由诸侯觐见天子演变而来。《汉书》记载,“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,皆银印青绶”,只有俸禄等级达到二千石以上的官员,才能被授予银质印章。由此推测,这枚朱庐执刲印是汉代朝廷授予一位地位较高的海南官员的官印。

另一件文物是黎族蛇形道公用具,它承载着黎族独特的文化与信仰。蛇是黎族崇拜的图腾,被视为始祖。《古今图书集成》中《琼州府》记载:“定安县故老相传,雷摄蛇卵在黎山中,生一女,号为黎母,食山果为粮,巢林为居。”黎母被认为是黎族的先祖。历史上,黎族喜欢在身上纹饰与蛇有关的图案,生活中也常将蛇形标志挂在门楣上、戴在脖颈上或织绣在衣服上,以祈求平安。此外,墓地周围的蛇被视为祖先灵魂的显现,神圣不可侵犯。
在黎族信仰中,“道公”是祭礼人员,肩负与祖先灵魂及其他神灵沟通的职责,被认为是传递神意的特殊人。他们通常拥有深厚的本族历史文化修养,受到黎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。这件现代黎族蛇形道公用具,正是黎族民间祭礼活动的重要道具之一,承载着黎族人民对祖先与自然的敬畏之情。

如果你也被文物背后的故事打动,不妨走进博物馆,亲自感受历史的温度吧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