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现红

发布时间:2020年09月16日 来源: 作者:

李现红

 
      李现红(1976.1-),河北邯郸人,汉族。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,获历史学博士学位;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,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汉学系访问学者(欧洲Erasmus奖学金资助)。现为海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,硕士生导师。海南省高层次人才(其他类)。主要研究领域为:秦汉史、简牍学、中国古代社会史。
 
一、主持科研项目:
2014年,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:《战国秦汉时期的“家室”》,编号HB14LS004,结项。
2014年,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课题:《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》,编号2014030729,结项。
 
二、参与项目:
1,2012,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:秦汉家庭法研究——以简牍为中心,结
项,第一参与人,批准号12FZS001。
2,2014,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《河北省创业政策落实情况研究》,课题编号:JRS-2013-1089,结项。
3,2018,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重大课题:《石家庄文化通史(先秦秦汉卷)》,第二作者,结项。
 
三、学术论著
(一)著作:(《石家庄文化通史(先秦秦汉卷)》),第二作者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。
(二)代表性论文:(共发表论文20余篇,以下为代表作)
1.《过人的胆识 悲寂的内心——东方朔的两种生活状态》,《文史知识》2008年8期(核心)
2.《艰难的历程——澳门与利玛窦传教》,《澳门在天主教东进中的地位与作用》,澳门理工学院中西文化研究所,2010
3.《从祭灶时间的确立看灶神信仰文化的变迁》,《民俗研究》2012年3期,(核
心),2018年12月11日被“先秦秦汉史微信公众号”转载
4.《尊左?尊右?——从车马出行图看汉代社会生活中的尊与卑》,《史林》2012年4期,(核心)
5.《从<孔传>到<郑注>看两汉宗族文化发展的一个侧面》,《湖南行政学院学报》2013年5期
6.《重新审视董仲舒在孝传播过程中的作用》,《衡水学院学报》2013年5期(核括)
7.《董仲舒“天人三策在,不废万年传”——余治平教授学术访谈录》,《哲学分析》2015年第6卷第5期(核心)
8.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走主动发展之路》,《衡水学院学报》2016年1期(核括)
9.《先秦秦汉时期孝含义的裂变》,《人民论坛》2016年4期(核心)
10.《我国茶文化产业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》,《福建茶叶》2017年2期
(核心)
11.《也谈慷慨悲歌》,《代地历史文化论集》,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
12.《从北大藏汉简<苍颉篇·颛顼>看祝融与灶神关系》,《古代文明》2020年
2期。(核心)
 
联系方式:lixiaoshui2006@126.com